总辐射表与直射表的核心区别体现在测量对象、结构设计及适用范围等方面,具体差异如下:
一、测量对象差异
类别 总辐射表 直射表
定义 测量水平面接收的全部太阳辐射能(短波),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(GHI) 专门测量太阳法线方向的直接辐射(DNI),需实时跟踪太阳方位
辐射组成 遵循公式:总辐射 = 直接辐射 + 散射辐射 仅捕捉未被大气散射或反射的太阳直射光束能量
应用关联 用于估算光伏系统发电潜力、农业灌溉需求及气象基础数据采集 支撑光伏电站效率优化、大气透明度分析及太阳跟踪系统校准
二、结构与工作原理差异
传感器设计
总辐射表:采用水平放置的热电堆传感器,覆盖0.285-2.8μm光谱范围(如CMP21型),无需主动对准太阳。
直射表:需配备4°敞开角光学筒(如PH1-PH-QZJ型),跟踪精度达±1°,光谱响应扩展至200-4000nm。
安装要求
总辐射表:固定水平安装,玻璃罩需定期清洁以减少尘埃对散射辐射测量的干扰。
直射表:必须搭载赤道仪或自动跟踪装置,确保传感器始终正对太阳圆盘,安装倾角误差≤0.1°。
环境适应性
总辐射表:部分型号(如TBQ-2L)内置干燥剂防潮,适应-40℃~+80℃极端环境。
直射表:配备双温度传感器和窗口加热器(如MS-56型),应对高寒、强风等复杂气候。
三、精度与校准标准
总辐射表:按ISO 9060分为A/B/C级,A级年稳定性误差≤1.5%,需每年校准。
直射表:需符合世界辐射参考(WRR)标准,MS-56型号年稳定性±1%,响应时间<1秒。
校准均需在标准光源(如太阳模拟器)下完成,且总辐射表需额外验证余弦响应误差(≤5%)。
两类仪器通过互补性部署(如光伏气象站同时配备总辐射表和直射表),可全面解析太阳辐射能量分布,支撑多领域精细化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