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辐射表的定期标定是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步骤,具体流程与技术规范如下:
一、标定周期与必要性?
常规标定周期?
建议每1-2年标定一次,高温/高湿/沙漠环境需缩短至半年至1年。
辐射表年衰减量通常为1%-2%,恶劣环境下可能超5%。
标定触发条件?
年稳定性偏差>±1%或数据异常波动时立即返厂校准。
二、标定方法分类?
1. 实验室标定(高精度场景)?
步骤?:
① 送检至计量机构(如中国计量院),使用绝对日射表(如KIPP&ZONEN CHP1)作为基准;
② 通过标准灯传递能量,对比待测表与标准表在相同辐照下的输出差异;
③ 生成校准系数(斜率k与截距c),修正公式:?辐射值 = k × 原始输出 + c?。
精度控制?:不确定度需≤5%,耗时约5-10个工作日。
2. 现场传递标定(工程应用场景)?
设备要求?:携带高精度移动式辐射表(如EKO MS-56)至现场;
操作流程?:
① 将标准表与待测表并排放置,确保同环境同角度;
② 同步采集至少3天全日照数据,剔除阴雨时段;
③ 计算相对误差:?δ = (待测表均值 - 标准表均值) / 标准表均值 × 100%?;
④ 若δ>±2%,需调整仪器系数或返修。
效率优势?:现场仅需3-5天,避免设备拆卸运输。
三、标定操作规范?
环境与设备准备?
选择无云晴空,真太阳时10:00-14:00进行;
清洁石英窗,检查干燥剂状态(粉色变蓝需更换);
使用水平仪确保安装底座完全水平。
数据采集与验证?
连续记录10分钟高频数据,计算稳定性(标准差<1%);
对比历史数据,突变量>5%时复测验证。